央广网济宁11月29日消息(记者程立龙)“这就是书法里面的‘避让’,撇画与横画彼此相让,结构更加美观,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,也会更加和谐。”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课堂上,书法教师一边运笔,一边给同学们讲解着书写要领。
日前,“何以中国·弦歌不辍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来到山东济宁,看在这座城市里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走进现代生活,进而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的。
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,要“活”在现代生活当中。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楼梯转角,“静”字警示标识粘在窗户上,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,这个“静”字有两种写法,一种是甲骨文,一种是常见的楷书;在学校甲骨文书法长廊墙上,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、甲骨文手抄报一排排整齐排列,讲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。
“我们是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,”谈到传统文化和学科教育的巧妙融合,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校本部执行校长朱云峰打开了“话匣子”,学校打造了甲骨文、剪纸和中药种植等多门非遗课程,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全方位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,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,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,也是乐在其中。
今年,一本儒家文化手绘立体书《走近孔子》从齐鲁大地火到海外。“这本立体书通过2.55米长的展开页面,呈现了6大主题场景、21个主体建筑、11个互动机关,复原了孔庙的壮观,让更多人形象了解儒家文化和建筑文化。”山东豆神动漫公司企划部负责人吴海英向记者介绍。
不仅是手绘立体书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,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应用。《你好 济宁》AR数字明信片是豆神动漫新上线的文创产品,用手机扫码就能呈现出生动的立体图像,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。吴海英说,AR技术可以对千百年前的景色进行复原,现在只需要手机轻轻一扫,就可以看到济宁的名胜古迹、山河湖川,用数字科技让原本已经消失了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到大家眼前。
近年来,通过持续深耕济宁深厚的文化资源禀赋,《孔子六艺》《画意济宁》《济宁运河文化长卷》《儒家五常》等20余个项目实现了“科技+文化+N”的跨界整合,真正让传统文化“活”起来。
文化传承、文脉赓续关键靠人,作为知识的传授者、文化的传播者、灵魂的塑造者,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。
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,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历历在目,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更是广为人知。所以,全国唯一以教师文化为主题、师德教育为特色的博物馆——中国教师博物馆就坐落在孔子的故乡济宁曲阜,其含义不言而喻。
从承载孔子教育思想的图文资料,到记录孔门家学的孔府档案;从不同时期的教材、教具、试卷,到当代教育人士的教案、信札……建筑面积1.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,上万件展品串起一幅教师文化长卷,勾勒出教育发展变迁,也传递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“党员在,阵地就在!”“愿意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终身‘起立’!”在“教师的典范”展览处,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张桂梅的两封手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细品。而张桂梅标志性的“训话”喇叭也在该博物馆展出。中国教师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副教授徐秀告诉记者,“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喇叭,但它凝聚了张桂梅对教育的忠诚,诉说着她为教育终身‘起立’的精神。”
“一辈子做教师,一辈子学做教师”“斯文在兹,以文化人”在博物馆出口的留言墙上,参观者那些充满感情的留言格外打动人心。
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孔孟之乡济宁这片被儒家文化深深滋养的土地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描绘着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地的新蓝图。
报道链接: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17066506869488605&wfr=spider&for=pc&searchword=%E6%95%99%E5%B8%88%E5%8D%9A%E7%89%A9%E9%A6%86%E5%BE%90%E7%A7%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