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自古以来,我国知识分子就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志向和传统。一切有理想、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。两千年前的鲁国,孔子杏坛设教,收弟子三千,讲授六艺,使曲阜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游学之都。孔子周游列国,传播儒学,博采众长,堪称世界研学典范。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”。

7月19日至21日,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按照学校师德师风培训计划,联合天河国际学校,由市一实验校长赵增成带领骨干教师32人,天河国际学校小学部副校长王小刚带领骨干教师17人,共赴“东方圣城”——山东曲阜,开展为期三天的师德师风研学活动。并邀请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家委会主任、学校诗经文化及师德师风培训主讲人董杰老师一起同行。

研学第一天
研学班老师们来到了曲阜师范大学,举行曲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。随后全体老师来到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——中国教师博物馆参观学习。


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: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,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,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”看到这句话,老师们提醒自己,肩负教育重任,当砥砺前行。老师们在中国教师博物馆与古今名师对话,再一次被他们的高尚师德、教育智慧所感动。孔子“见贤思齐、学思并重、温故知新、循循善诱、因材施教”等学习和教育之道,再次让老师们叹服。


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——鲁迅先生让老师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,大家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。


“把一切献给祖国”的黄大年,深深感动研学班老师们。老师们坚定信心,要以黄大年为榜样,学习他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;学习他教书育人、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;学习他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。从自己做起,从本职岗位做起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还有叶圣陶先生、陶行知先生、叶企孙先生、全国优秀教师郑德荣等等,这些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,深深震撼着老师们的心灵,让老师们坚定信念,为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。




之后,老师们来到孔府、孔庙。孔庙,公元前478年始建,后不断扩建,至今成为一处占地14公顷的古建筑群,包括三殿、一阁、一坛、三祠、两庑、两堂、两斋、十七亭与五十四门坊,气势宏伟、巨碑林立,堪称宫殿之城。

孔庙过一墙,就是孔府。孔府,建于宋代,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之地,西与孔庙毗邻,占地约16公顷,共有九进院落,有厅、堂、楼、轩463间,旧称“衍圣公府"。期内楼、房、厅、堂错落有致,廊、榭、台、阁井井有条,画栋雕梁,翘檐绘彩,珍树异石,处处皆是。几千年的中华文化,沉淀在厚厚的《论语》之中,经历历史长河冲刷,依然焕发出动人光芒。



孔府的《戒贪图》,给老师们上了一堂廉政建设课,图中的“犭贪”狂奔于天际彩云之中,无所顾忌地占有着各式宝物,彩云中无数珍宝全被它占有,但它仍不满足,目光死死地盯着太阳,张着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,占为己有,可谓野心勃勃,欲壑难填。可悲的是,最后吞日不成,终因贪得太多,竟葬身大海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士历来重视廉政建设,从而提醒我们,要重视廉政建设,戒贪戒欲。

儒家文化博大精深,老师们深刻感受到孔子“诗礼传家”的良好家风。所谓“诗礼传家”就是通过“学诗”可以通晓文化典籍,明辨是非义理;通过“学礼”,可以懂得规矩之道,可以克己自律。《论语·季氏》中记载孔子曾庭训儿子伯鱼“不学诗,无以言;不学礼,无以立”,这成为孔氏家族第一条家训。从此以后,“忠孝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的家教观念就被代代相传,深入人心。
研学第二天
上午,研学班老师一起研学周公庙、孔林、颜庙、孔子文化园和孔子研究院。

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“元圣”和儒学先驱。相传是孔子的两位老师之一。孔子创立儒家学说,追根溯源,深受周公思想启迪和影响,孔子曾念念不忘“克己复礼”,就是恢复周朝时周公订制的典章礼制。到了门口,一圈矮墙,一条甬路,直通周公庙大门,正中上书三个大字:棂星门。东坊额刻"经天纬地"四字,赞扬周公——天地为法度,经管天下,拨乱反正。西坊额刻"制礼作乐",赞扬周公制定了治理国家的礼乐典章制度,为历代封建王朝以德、礼治国奠定基础。

殿内明间正中有一座周公塑像,正襟端坐。与周公对望,虽有岁月之斑驳,我辈愿坚守初心,承前之智慧,心向明处,奋勇当先。庄严辉煌的殿堂,古老苍翠的树木,精妙肃穆的碑刻无不让老师们望而生畏,老师们被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。

随后,研学班老师们来到了孔林。赵增成和王小刚代表研学教师向孔子敬献花篮。在孔子墓前,全体教师行叩拜礼,向“至圣先师”敬仰。




下午,全体教师先后到春秋书院和孔子出生地——尼山研学。站在圣人脚下,老师们仿佛穿越到古代,成为孔子学生,亲耳聆听孔子教诲,感叹杏坛下圣人的博大情怀和万世师表的点点滴滴,更坚定了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信念。

研学班成员一起探寻先贤圣人思想源流,徜徉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感悟一教传世数千载,万古千秋一圣人的博大精神。在尼山大学堂,老师们参观了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厅和礼乐堂,寻觅儒家文化源头。穿越古今,对话圣人,求师解惑。在讲解人员带领下,依次观览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大展厅,感受儒学的深邃魅力。大学堂里,一件件会说话的艺术品,讲述着中华传统文化故事。


研学第三天
研学班老师们参观孔子博物馆。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他少年立志向学,青年游周适齐,壮年出仕谋政,周游列国,晚年归鲁兴学,纂订六经,垂范后世。由少及壮,由壮至老,孔子以仁者爱人情怀,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己任,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,为理想毕生奋斗。


儒家说的修身养性,其实就是修炼人的品质。当厄运到来时,不能因为穷困而改变自己的志向,而应当把困境作为磨练、考验自己的一块试金石。就像老师培养学生,要让他们学会吃苦,学习怎样面对困难、克服困难。这样,孩子才会拥有健康强大的心智,从小努力学习,长大了才能报效国家。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“仁”。仁:仁者爱仁,所有一切都要仁。老师们都要向孔子那样,培养自己好的人格,问心无愧地活着,坚持善且不为外物所扰乱,不要轻易动摇,被别人牵着鼻子走。用儒家思想去构建完整健全人格,积极入世,本着向善的内涵,为社会、为祖国作出贡献。



参观完博物馆,老师们不仅对孔子伟大的一生有了更深了解,更被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深深折服。很多老师对其中《韦编三绝》《宋人伐木》《陈蔡绝粮》的故事感触颇深,一致表示:作为一名教师,要像孔子一样,怀有仁者爱人之心,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,悉心教导,有教无类,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公正地受到教育,做一名合格的传道、授业、解惑者,做一名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
本次师德师风研学活动,历时三日,51人的研学队伍安全顺利返程,圆满完成此次师德师风研学活动。全体教师一致认为,学习圣人思想,儒家文化,促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激发教师对党、国家、人民、学生的热爱之情,“我将无我,不负孩子”成为全体教师心声;收获丰厚,效果良好,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影响深远,意义重大。


报道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LALYawAsnzODRWDaPpDgg